图:国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周发布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加快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引领新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关键地位,也为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制定了战略蓝图。当前,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出战略规划,争夺科学发展的制高点。美国发布的《国家创新战略(2024)》明确将中国列为主要科技竞争国家或并提出加大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投资,确保美国的领先地位。欧盟推出《欧洲芯片法案》和《数字欧洲计划》,投资超过1000亿欧元支持半导体、数字技术等领域创新发展。日本、韩国、德国等也制定了相关战略,加大切削技术研发投入。在上述竞争格局下,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垄断短期内难以打破,而中国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仍在跟风。比如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美国、荷兰、韩国等中国最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2~3代差距,高端芯片自给率不足20%。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封锁、贸易限制、人才壁垒等手段阻碍中国技术发展。比如,美国将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美国技术和产品;在人才领域,美国收紧了对中国高科技人才的签证政策。 2024年中国公民在美国高科技领域获得的签证数量较2020年减少40%。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共四中全会公告明确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技术基础研究”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步。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核心技术是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只有在这两方面取得突破,才能为我国科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在加强原始创新方面,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要建立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力争2030年达到15%以上。二是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研究顶尖人才。要转变高校专业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等,建立“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其次,在那些关键技术的研究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国家体系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攻关。一是要明确基础技术基础研究的主要领域,重点针对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航空航天发动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卡壳”领域,制定专项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建立“名单揭晓”、“赛马”等研究机制,打破部门、地区、学科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征集最佳解决方案。最后,要加强基础技术基础研究的支撑保障,建立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经费保障、知识产权归属、收入转化等机制,充分调动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科学家积极性。比如,在知识产权归属方面,对于联合攻关产生的知识产权,应明确各方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鼓励产业链内成果的共享和转化。推动产业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这也是中共中央四次全会公告中强调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创新之间的同频共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创新成果可以带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为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实支撑。首先,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技术与创新理念融合的主导力量。企业贴近市场,热衷于了解当地行业发展的需求。它们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对企业研发投入实行加计扣除政策。 2024年,中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将提高至175%。预计将减少全年为企业增加税费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下同),有效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要支持企业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机构,要深化产学研创新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企业拥有产业化和市场优势。只有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创新技术与创新理念的深度融合。有必要建立健全校校产业合作机制同时,要完善产学研合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各方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保护高校、科研机构的合法权益 和科研人员,激发各方参与合作的热情。最后,要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成果创新平台是连接科技创新与创新成果的重要桥梁。在。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分析、知识产权服务、技术交易、科技金融等综合服务。要加强国家区域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科技企业孵化器、制造商空间等科技转化平台建设,提高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此外,还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技术拍卖、知识产权所有权、科技成果共享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成就。加大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要按照党的四中全会要求,制定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政策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一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资金来源。要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速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速。 2024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将达1.2万亿元 每年增长10.5%,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速3个百分点。此外,要转变科技投入方式,采取股权投资、基金、事后补贴等多种方式,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率。例如,我国设立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到2024年规模将达到500亿元,通过参股子基金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超过2000亿元,并获得1000多个其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二要完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是激发创新的重要途径。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加计扣除适用范围完善研发费用政策,提高加计扣除比例,简化申报流程。 2024年,我国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到所有行业。制造业企业裁员率将提高到200%,非制造业企业裁员率将提高到175%。预计全年为企业减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8000亿元以上,有效降低企业变革成本。此外,对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所得实行税收优惠,如对科研人员因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奖金、股权等所得减免个人所得税,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最后,这是 nec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发创新的重要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024年,我国修订专利法、商标法,提高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标准,将法律赔偿上限提高至500万元,比修订案提高了5倍。同时,还建立了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等行为实行惩罚性赔偿,有效震慑侵权行为。我国自主创新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创新体系不完善等诸多挑战n 生态系统。但它也具有政策支持、市场规模、人才储备等独特优势。在党的四中全会公告指导下,我国加强基础技术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我们进一步加大数字中国等路径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系某外资基金董事总经理)